古代进士明朝一届有多少名

来源:趣秒懂 1.97W

古代进士明朝一届有多少名的答案是:约为25000名

古代进士明朝一届有多少名

明代常科共举行了89次,录取的进士约为25000名。

清代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亦称中式进士,其名额每年平均300名左右,各省额数以到部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故被取的并不全凭文艺。会试录取榜揭晓后,中式进士须于下月应殿试。

殿试主要是定名次,参加殿试的,几乎无一不被录取。明代会试名额,少至32人,多至472人,或100人、200人、250人至300人,增减不一,都由临时奏请决定。至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以后,以取300名为常。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制度。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制度是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除。其考试程序与文举基本一样,只是内容与时间的不同。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