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第几名?

来源:趣秒懂 1.22W

状元是第几名?的答案是:第一名

状元是第几名?

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殿试第一名,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榜眼为进士考试第二名,探花是位列第三的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今天的全国统一高考中,我们多少人能看到古代科举制度的迹象。秦朝士以上阶层世袭,士以下靠选举,也就是古说乡举里选。汉代为了选拔人才,有察举的制度。也就是皇帝下求贤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才。一般来说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被荐举的孝廉和茂才经过皇帝策问后,按情况授官。

一是对策。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试者作答。

二是射策。射策是类似抽签考试。由考试者用矢投射简策,并解释射中简策上的问题。

魏晋以后,各州郡都设有专门负责选拔品评当地人才高低的官员。但这种方式发展到后面被豪门贵族所操纵,导致寒门无出路。

隋唐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代取士是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考试的人称为举人,也称举进士。到京城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有名声的人向考官推荐,才有及第(及格)的希望。

及格之后,要称考官为座主或恩门。对考官自称门生。同科及第互称同年。

唐代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但考过之后是没有官职的,称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考试“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考中后才授予官职。

唐代的进士、明经等科每年都举行考试。除此之外还有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用来选拔特殊人才,跟现在各个大学的自主招生差不多意思。考试内容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

到宋代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等科,只保留了进士科。

首先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的考试,即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后称生员,又叫庠(xiang)生,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lin)生,可以领公家发的粮食。其次是增生。最后是新“入学”的生员称附生。生员每年会有考试,名额等级按成绩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一般是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取中后称举人,第一名为解(xie)元。

会试举行时间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地点在礼部举行,俗称礼闱,又称春闱。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过了就是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的第一名俗称传胪(lu)。状元郎受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进士就需要后面考试考核看情况再授官了。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