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要离开勾践

来源:趣秒懂 1.3W

范蠡之所以离开勾践,是因为他知道勾践是可共难不能共享福之人。再加上是他一步步的谋划,使勾践复国,自己已经有点功高盖主。自古君王都是过河折桥,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日后发达时的隐患,所以在灭吴国后,功成身退。

范蠡为什么要离开勾践

揭秘范蠡为何离开称霸的勾践,隐退后是否当过齐国宰相呢?

据说范蠡看透越王勾践后写信给文种。信中对文种说:“ 王的为人是,能够共患难,但不能同享福。”一般面言,这句是违反常识的。

同享富贵欢度人生,这是谁都能很容易故到的事。就如孟尝君,自恃权势供养众多门客在家,而一旦被罢免宰相职务,门客们就纷纷另寻他主;或者像廉颇那样,在长平之战中采用持久战时,一旦将军职务被赵括取代后,门客们就离他而去,这让廉颇愤慨不已。可见共患难要比同富贵困难得多。既然如此,那么勾践就会有某种特别的理由需要防范范蠡。

勾践卧薪尝胆以铭记会稽之耻,这已经表明勾践是一个能共患难的人。而且勾践差点宽恕陷入绝境的吴王夫差,所以勾践算不上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范蠡为勾践效力,正是要让夫差陷人自杀的绝境,因此也不能说范蠡认为勾践生性冷酷而担心为勾践效力会被杀。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范蠡从勾践身边离开的呢?

说到底还是为了避免权力之争吧!离开越国后,范蠡改名为鸱夷子皮。其意思是指马皮制作的酒袋,伍子胥的尸体就是装在这种酒袋内被投入长江的。这说明范蠡很清楚伍子胥与夫差的争执,也清楚自身的处境就如他给大夫文种的信中所说,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可见范蠡有时间从容地审视自己 在使命完成后的结局,最终他决定要从权力的魔力中逃离出来。而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要在远离权力之争的世界,去亲身体验无限广阔的天地。对于范蠡这样的华丽转身,就是写作《越勾践世家)的司马迁也会为此感慨。不知是否由于这个缘故,《越王勾践世家》的最后部分讲了个故事 ,内容是范蠡离开越国后的经历,而这与越国王族毫无关系。

范蠡当过齐国的宰相吗?如果是肯定的话,那么在《齐太公世家》也应该有相关记录。然而越国灭吴之后的时期,正是齐平公当政期间,齐国只是记录了“平公八年越国灭吴”,此外没有更多的记录。在当时的齐国,相比平公的家族,田氏家族的势力更盛,宰相职位处在被田氏独占的状态。因此一般来说,范蠡要当上宰相很不现实。在《田敬仲完世家》中也没有范蠡的相关记录。

勾践灭吴后控制了长江的下游区域,接着又北上迁都至齐境琅邪,据说后来与齐国和晋国结盟,并经周元王同意,其身份冠之以伯,诸侯拥戴勾践为霸主。越国的势力扩大到长江以北的过程,与范蠡离开越国后的迁居,从时间上看十分吻合。随着越国的不断北上,范蠡也不断地转移居住地。

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范蠡为什么最后却默默离开?

范蠡是楚国人,在楚国时得不到重用,便来到越国想要一展抱负,看见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品质,便和文种一起打算帮助越王勾践争天下。范蠡此人有着过人的胆识,独到的眼光和玲珑的心思,他发现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品质,也深知帝王的猜忌和无情,所以功成名就之后便带着西施隐退经商。

范蠡想到,越王勾践是他和文种辅佐上去的,成事后掌握的权力和军心仅次于勾践,那越王勾践怎么能容忍这样聪慧还有权势的臣子在自己身边,时时威胁自己的地位。而且纵观历史所有辅佐帝王成事的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范蠡便干脆离去。

范蠡离去后还写信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意思就是越王勾践只能共患难,是个不能容人的性格,一旦你的利用价值没有了,那也就是死期到了,你也赶紧谋出路保命吧。事实证明范蠡是对的,文种最后也被越王勾践杀害了。

范蠡明哲保身,不贪图权力富贵,带着西施离去,去到了齐国的海边经商。经营捕鱼、卖鱼、晒盐等业务,在数年间就富甲一方。经商时,与人为善,经常做善事帮助乡民,还被齐国请去当了三年的丞相,也因害怕遭受帝王猜忌迫害,三年后就拂袖而去。之后范蠡去到了宋国,再次经商,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