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的发展中谁对其进行了改良

来源:趣秒懂 1.5W

昆山腔的发展中谁对其进行了改良的答案是:魏良辅

昆山腔的发展中谁对其进行了改良

昆曲史上最重大的事就是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跟昆曲关系最重大的事有两件:一件是嘉靖二十六年或二十二年写了一本研究昆山腔改造的著作《南词引正》;一件是嘉靖三十九年前后,魏良辅创造了“水磨调”的唱法,而且使水磨调的唱法成为昆山腔的正宗。经改革的昆山新腔更是柔美婉转、清俊温润。魏良辅与张野塘也改良了北曲昆唱,即用昆腔唱北曲须唱的“字清腔劲”。在当时,魏良辅昆腔的唱法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有稍稍的变化,形成了昆山、苏州、无锡三派,各具风格。

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昆剧,原名昆山腔,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是中国戏曲的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

昆剧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