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身份证是什么材质

来源:趣秒懂 2.03W

竹子。

我国最早的身份证起源于战国时期,那时候人们用竹子做成竹板,然后在竹板上面刻入自己个人的相关信息,即照身贴,并且规定每个人都要有这种照身贴。每个朝代的身份证样式都不一样,但是其内容和作用基本都差不多。

竹,又名竹子。品种繁多,有毛竹、麻竹、箭竹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多为木质,也有草本,英文名 Bambusoideae(Bambusaceae或Bamboo),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竹子非常坚韧,许多材料也是用竹子制成的。

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米。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从古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很多竹子的原产地在中国,也称之为中国的文物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是用于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身份证明文件。在1984年前写作“身份证”。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并且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3年6月28日经主席令第4号公布;

2004年3月29日起,中国大陆正式开始为居民换发内置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二代身份证表面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使用个人彩色照片,并可用机器读取数字芯片内的信息。

最早的身份证是什么材质

在中国古代,是没有身份证,不过有户籍管理。通过户籍管理,国家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结束。在中华民国时候,城镇化进程,也刺激了很多大量农村劳动力与流动人口去城市打工维持生计。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多,传统户籍管理制度也是发挥不了作用,通过身份证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也提到了日程。

传统观点认为,民国时候最早的身份证,起源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宁夏省政府颁布的“居民证”制度。当时,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为了巩固自己在本省统治,规定15岁以上男女居民必需统一佩戴“居民证”。

民国时候宁夏的“居民证”,是用白布制作而成,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高、面貌、特征、手纹箕斗形状等项目,可谓是具备了现代身份证各种要素,被公认为最早身份证的雏形。同时,宁夏政府也规定“居民证”必需缝在上衣的里面。

在1940年,宁夏省制定了《宁夏省国民身份证发给及检查办法》。在《办法》中规定,年满十六岁以上的男子,都必需领身份证。如果不领身份证的,16岁以上、49岁以下的罚兵役。40岁以上的,就罚劳役。在宁夏的民众只要行路或者住旅店,都需要携带身份证。经过检查,没有身份证的,都被送到警察局扣押,并且给予惩罚。

当时,宁夏政府要求十六岁以上男子,都要到有关部门亲自填写身份证有关信息。如身高几尺几寸几分,面貌也要填写五官是否端正,鼻耳眼是否齐全,面部是否有麻子、瘸子、聋子、瘫子、结巴等症状。为了更好进行身份确认,宁夏政府对持证人的十个指头指纹用“箕斗”表示。如果持证人的手指头是“斗”纹(指纹呈圆圈状,没有开口),划“O”,“箕”纹(就是指纹是开口形状),就划为“×”,类似于现代身份证的信息识别。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