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是谁提出来的

来源:趣秒懂 1.74W

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曹操提出“唯才是举,以备录用”的方针,先后发出了《求贤令》等三道命令,强调选拔人才,不问出身贵贱,不计德行操守,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一律收用。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唯才是举是谁提出来的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又可称唯才是用,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提拔或推荐。

近义词:任人唯贤、举贤任能、求贤若渴。词语出处:三国·魏·曹操《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今选举不采职政之优劣,专简年劳之多少,斯非尽才之谓。

宜弃彼朽劳。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又发布了第二道“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此令的大意如下:有良好品德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也未必能有好品德。不能说陈平的品德好,也不能说苏秦守信用。

但陈平能协助汉高祖夺取天下,苏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国。由此说来,有才能的人虽然有短处,但怎么能够弃置不用呢?主管选拔官吏的人想通了这个道理,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埋没和遗漏,政事也就不会荒废了!在这里,曹操又一次说明了人才在品德上虽然有短板,但也不能废弃不用的道理。曹操决心通过“唯才是举”继续选拔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来壮大自己集团的力量,从而扩大统治基础。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当今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

当时,在许都,可以设想,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就以文学来说,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这个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的劲敌,曹操一天不得安生,连觉都睡不踏实的。

而且,袁绍手下的谋士,像许攸、沮授、审配、郭图,也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之战,也是一场谋士之战,结果,由于袁绍“多疑而寡决”,手下谋士又分帮结派,纷争倾轧,可以打赢的仗,也打输了。而曹操之胜,应该说,很大程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的高明对策。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