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始烧于什么的民间

来源:趣秒懂 5.4K

宋代。德化窑是始烧于宋代的民间瓷窑。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作为著名的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

德化窑始烧于什么的民间

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碗坪仑烧瓷较屈斗宫古窑址早,烧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划纹装饰较多,盒子遗留甚丰,盖面所印阳纹装饰达一百余种,题材之丰富在南方地区首屈一指,南宋时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文印花装饰题材丰富,有动物、花卉等近百种图案。

商周至唐代德化窑的产品为原始青瓷和青瓷,年代的个性化特征明显。胎质较松软,胎釉结合好,釉层比其他时期厚,釉呈淡青色或青色。器胎吸水膨胀,器表釉面时有出现冰裂现象。

釉不及底,底露胎。手拉坯成型,平底,大多数器物留有斜压半刀痕。器型矮小,圆胖。

碗类圆口,有的敞口或撇口。北宋以青白瓷为主,还有部分青瓷,胎体坚硬,青白釉白中泛青,器物在窑炉中瓷化,胎釉结合好。部分器物涩口,外釉不及底,底露胎。

器物种类有碗、盘、钵、洗、炉、执壶、柱子和瓶等。部分器物成型开始采用模印成型法。器型较大,扁圆,不高,圈足,足底平刀、斜刀痕迹较明显。器型表面装饰丰富,有阳纹和阴纹,纹饰题材较广,常见的有缠枝纹、卷草、流云、篦纹、篦点纹、团花、莲花、莲瓣、牡丹及釉下文字,构图疏密有序,变化大。

改变了唐代器物素面的做法。南宋的年代特征有纪年器作为参照,这一时期仍以生产青白瓷为主,还有影青瓷、酱釉瓷、黑釉瓷、青黄釉瓷等,在色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器型有所变化,除部分器型较小的碗、盏、碟、盒、炉、钵等以外,瓶和军持在结构上改变了矮胖的审美观,讲究颈部高度与体量的匀称统一,器物开始由“矮胖”变为“苗条”。由于胎质灰暗,此期的装饰朴素简单,许多产品为素面、模印阳纹和刻、划阴纹的纹饰,主要有卷草纹、莲花、缠枝图案等,此期的莲瓣瘦长,部分碗、盏内有压印釉下图案,图案以花纹为主。元代的年代特征以屈斗宫窑出土的器物为代表。

在屈斗宫窑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三件可提供年代信息的标本,它们分别是一件模印蒙古人头像的青白釉洗,一件蒙汗“天”字铭三足垫饼,一件“丁未”铭匣钵。这三件器物为屈斗宫的年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屈斗宫窑生产年代在南宋晚期至元代,器物除延续南宋生产的青白釉瓷外,主要生产白釉瓷。屈斗宫窑属分室龙窑,且采用了氧化焰烧成工艺,使器物釉面莹润、光亮,釉层厚、呈牙黄色。

器物与北宋、南宋相比较:装烧工艺提高,碗类光口,胎质白润,造型矮小;装饰精细,以模印为主,改变了南宋釉下印花的装饰技法;图案简洁、精美,以宗教图案为多;除洗、盒等扣烧器物外,多数器型光口,外釉不及底,模印底,底露胎。瓷种有青白瓷、白釉瓷等;白釉瓷釉面多呈乳自色,白中微带牙黄色。器型有碗、盘、杯、洗、壶、瓶、盒子、钵等。

胎白或灰白,质地坚硬。此期的装饰繁细、精美,以宗教类为主,特别是盒类,多数带有“莲瓣纹”、“补符号”字纹的图案。模印成型为主,纹饰刻在模印上,主要纹饰有莲瓣纹和缠枝卷草纹,此外还有蝴蝶、飞凤、菊瓣、折枝牡丹等纹饰。

其中盒类装饰图案最为丰富,有梅花、葵花、菊花、飞凤、婴戏、狮球、钱纹、莲花、牡丹及“福““寿”、“长寿新船”等文字纹饰。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