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是谁带到中国的?

来源:趣秒懂 2.35W

“中国甘薯之父”陈振龙,偷带回的红薯藤,拯救半个清朝的老百姓。陈振龙1543年出生在中国湖南这片美好祥和的土地上,陈家在陈振龙这一辈之前就推崇儒学,到了他这一辈更甚,所以幼时的他便对此耳濡目染,不到20岁便中了秀才,但在秀才之后陈振龙对考试这种事情失去了斗志,考虑再三决定弃儒从商。

说干就干,很快陈振龙就打点好了,找到了一个商队,并约好了一起去吕宋经商。

红薯是谁带到中国的?

这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来到吕宋之后陈振龙很快就发现了一款当地十分常见的食物,它是从西班牙引到吕宋的,毫不夸张地说,这种食物在吕宋真的是随处可见,主要还是依赖于它十分顽强的生命力,看见这个食物,陈振龙很快就联想到了家乡的老百姓们整日为了几口粮食东奔西跑,他想如果自己可以把它带回去,那这些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嘛!于是,他开始潜心学习如何种植甘薯。他本来以为带根甘薯藤回来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当时的关口查得十分严格,而且人家不允许将甘薯出口到其他邻国,违背命令的人一经发现,直接处死。但陈振龙怎么甘心自己好不容易发现的“秘方”就这么丢了呢!为此他整日愁云密布,还好之前有好好学习过如何种植,所以陈振龙也知道甘薯生命力是别的食物难以抗衡的,别的食物严格遵循大自然规律要求,需要长期的悉心照料才能勉强结几个果子,但甘薯就不一样了:一条藤,一块地,还你整个秋天。

所以在最终回国之时,陈振龙将甘薯条绞进了水管里,一路上小心翼翼,历时七天终于从吕宋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神州大地。回到家陈振龙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甘薯藤赶紧种到自家地上。说实话,当时的陈振龙虽然知道它生命力顽强,但也着实没料到它在经历了七天的干涸和营养供给的暂停之后,种下之后依然可以在你的照料之下重新成长起来。

所以在陈振龙种下之后没几天它就疯狂繁衍,没几天土地的大部分都被这个小家伙给占据了。当时陈振龙的家乡福州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饥荒,当时的巡抚十分着急,面对这种情况选择开仓放粮是最愚蠢的方法,因为粮食是有限的,饥荒是长期的,那么点粮食根本没办法养活一个区的人们,所以那巡抚就跟那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陈振龙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他决定将甘薯这一食物告诉巡抚,以此来解决福州的饥荒问题。

所以他找来了自己的儿子陈经纶给巡抚金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甘薯或许可以解决这次饥荒。巡抚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只觉得莫名其妙,根本就不觉得那叫什么甘薯的食物可以厉害到那种程度,但他现在也着实是没了其他的办法,所以他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同意了陈振龙大面积种植甘薯的建议。于是,成片成片的甘薯地应运而生,结果当然是让巡抚大跌眼镜,不过也是换做是谁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东西竟然有着如此巨大的“威力”,不过短短几日,就覆盖了大片的空地,所以最后这场饥荒就无比顺利地被解决了。

随着陈振龙引进番薯,其子陈经伦又在福州种植成功,并总结了经验,番薯不仅获得巡抚金学曾的大力推广,同时深受八闽人民的热烈欢迎。不少文人墨客也撰文赋诗大加赞扬,如《金薯颂》中就写道:“不需天泽,不翼人功,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

予向行江北,天大旱,五谷不登,民食禾之实,今乃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为粉,可以为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耄耋食之而不患哽噎,能养老者也。童儿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

……”明末,农学家徐光启也总结了甘薯“十三胜”(即有十三条优点)。因而,进一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推广,迨至清初,则遍传闽、浙、赣、云、贵、川、冀、豫等大半个中国。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继承其祖遗志,汇编了先人引种番薯的技术,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栽培管理以及防虫、贮存方法等,取名为《金薯传习录》分为上下两卷,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刊印出版,这部书的科学价值已超过了朝鲜徐榘的《种薯谱》和我国陆耀所著的《甘薯录》以及徐光启的《甘薯疏》。因而,乾隆皇帝于甲午年(1786年)向全国下了“广栽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的诏书,从此,神州各地更加广泛种植,番薯成为我国人民的重要粮食作物。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