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是谁

来源:趣秒懂 3.3W

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方孝孺(1357年-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

方孝孺是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

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共计873人。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

被施以凌迟杀害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南明弘光帝时追谥“文正”。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

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主题鲜明,议论大胆”。这是方孝孺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如他写的《越巫》一文,通过一个以“治鬼”术骗人的越巫,最后被人装鬼反其道吓死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社会上巫祝欺人为生的邪恶与自欺,落得个身赴黄泉的可悲结局。他还善于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吴士》一文即属此类。文中借张士诚的形象讽刺那些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了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

“选材严、开掘深”,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特色。《指喻》可视为范例,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由叙事和论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阐发所叙之事中蕴含的道理。借“喻”立说,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第四个特点是善于借喻,运用对比寓言等写作技巧。最具代表性的属《鼻对》和《蚊对》。《蚊对》是一篇探讨生活哲理的伦理散文,即事论理,从被蚊虫叮咬这件具体的日常生活琐事,升华到人生重大的哲理原则。《明史》说,“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

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在评其文章更是“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此外,方孝孺撰有《周礼考次》《大易枝辞》《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文统》等。

历史上方孝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会被灭十族?

方孝孺是一个非常博学且忠君的人。因为忠于建文帝,所以他在朱棣篡夺皇位之后宁死不屈,最终落得被灭十族的结局。

早在明太祖时期方孝孺便颇具才名,明太祖也曾因此对他另眼相待。

1382年,方孝孺得到明太祖召见,期间明太祖曾对皇太孙朱允炆说:“此庄士,当老其才。”基于明太祖的举荐,朱允炆刚一即位便将方孝孺提拔为了翰林侍讲,且处理政务时也都会询问方孝孺的看法。面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器重,方孝孺一直非常尽心地辅佐朱允炆。众所周知,在朱允炆即位后没多久,燕王朱棣便发起了“靖难之役”。

这场战役从1399年持续到1402年,期间朝廷所发出的诏令、檄文全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除此之外,方孝孺还曾在1401年的时候建议朱允炆给燕王世子朱高炽写了一封信,想要借此使燕王方发生内乱。但是由于朱高炽受到信后并未开启,而是直接将它转交给了燕王,所以这出离间计并未成功。

1402年燕军成功攻进南京,朱允炆引火自焚殉国,方孝孺则被关押了起来。由于朱棣曾答应过姚广孝不杀方孝孺,再加之他想要借方孝孺的声望来笼络天下士子,所以他起初并无意杀害方孝孺。不仅如此,朱棣其实还想让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

但是一心忠于建文帝的方孝孺却指责朱棣谋朝篡位,他还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见方孝孺如此“冥顽不灵”,于是便也失了耐心。最后不光方孝孺自己被朱棣处以车裂之刑,与此同时他的族人以及学生也都受到株连。

而除了将方孝孺灭十族之外,朱棣还下令将他的著作全部列为了禁书。由此可见,朱棣对方孝孺的不配合是非常生气的。

方孝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被朱棣灭族?

方孝孺是一个非常忠心且刚正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因不肯归顺于朱棣而惨遭灭族。建文帝于1398年即位之后,他按照朱元璋所留遗训将方孝孺召至京中,同时授予方孝孺翰林侍讲职位。

自这之后,方孝孺便成了建文帝的“左膀右臂”。

在处理重大国家政事时,建文帝都会咨询方孝孺的看法。除此之外,方孝孺还曾受命修撰《太祖实录》、《类要》等书籍。总的来说,建文帝对方孝孺是非常器重的,而方孝孺对建文帝同样非常忠心。也正是因为忠心,他在建文政权陨灭之后始终不肯屈从于朱棣。

在1402年的时候,于四年前假借“清君侧”之名发起叛乱的朱棣成功攻进南京。因方孝孺的劝说而一直留守在南京的建文帝在南京被攻陷之后,于宫中引火自焚而亡。也是在这一天,方孝孺被捕入狱。

因为身为儒学大家的方孝孺在天下学子之中享有非常高的声望,再加上姚广孝此前也曾特地嘱咐过:“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是以,朱棣一开始并不打算将方孝孺处死。不仅如此,他还计划让方孝孺负责起草他的即位诏书。

抱着这一目的,朱棣召见了方孝孺。但是方孝孺在得知朱棣的意图之后却不肯乖乖就范,他一边将笔扔掷到地上,一边又哭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见状自是大为恼火,于是他当即便下令要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

待1402年的7月25日,方孝孺被车裂而死。与此同时,他的家人,甚至学生也都受到了牵连。据《宁海县志·方孝孺传》等古籍的记载,方孝孺被株连了十族,株连坐死的人数多达八百多人。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是谁?他是怎么死的?他有后代吗

方孝孺,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村人,生于公元1357年,卒于公元1402年,死时被灭十族。字希直,号“缑城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是明朝当世大儒。

方孝孺,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

呼为“小韩子”,后年龄见长,便拜宋濂为师,从此跟随宋濂学习,颇受宋濂器重。历任汉中府学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后升任文学博士。朱允炆继位后,担任他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这么一个学识渊博,被称为当世大儒的人是怎么死的呢?他做了什么天理难容之事,导致被灭十族这种惨事发生在他身上,让他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被灭十族的人。

建文年间,年幼的皇帝虽然性格温文柔弱,但是也并不是对政事一概不管的。建文帝继位后,希望削弱藩王权利,增强中央王权,于是开始推行削藩政策。但是因为他先削弱其他朱姓王,而放过了当时军权最重的朱棣。

让朱棣有所警醒,最后发兵抗争,这个政治策略上的失误,让建文帝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同时也让朱棣可登至尊。但是朱棣虽然最后成功篡权夺位,但是这个位置来的名不正言不顺,百姓多有诟病。为了让自己的身份看起来更合乎情理,朱棣这个时候就想到了方孝孺这个当世大儒。

请求他为自己书写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严词拒绝了他。《明史·方孝孺列传》中: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方孝孺这样不给面子,也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手握大权,很久没有如此憋屈的朱棣,哪里受的了,立刻下罪方孝孺,将迂腐的方孝孺判诛十族的壮举由此而来。所谓10族,就是9族之外多了门生一系。九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因为方孝孺此举,800多人尽赴皇权,另有数千人被流放、充军,其中不少被折磨致死。

这种景象,想来实在惨烈。明后期,祝枝山写了一志怪故事。说方孝孺修缮祖先坟墓,发现墓里蜗居了一窝蛇,众人大惊。

纷纷暂停手中工作,准备明日除蛇。当夜,方孝孺梦见以黑衣妇人前来告饶,说是自己为墓里黑蛇,只暂居,望他能手下饶命。方孝孺说,若是我不放过你们,又当如何呢?妇人说,你杀我全族,我自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方孝孺,不信世上真有精怪,仍然让人用火将那堆黑蛇烧死。如此引来妖精报复,被灭十族。当然这个故事,只当听听便好。被灭十族的方孝孺按理来说,应该是没有后人的?后人这一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现在有人说,方孝孺十族全诛时,幼子方朗被义士冒着生命危险悄悄送到江阴陆姓外公家抚养,故依外公家姓“陆”,长大得知身世后将“陆”改为“六”,以示不忘方姓。

因“六”与“方”字笔划相同,形状相似,故有此良苦用心,所以一直延续至今。还有人说方孝孺共有四子,二子殉难,一子流落江阴,一子避祸松江。从这来看,方孝孺还有两子隐姓埋名活了下来,不至于让方孝孺绝后。

不过事实是不是这样,就有待今人的小心考证了。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大家怎么评价这个人?

方孝孺忠君报国,因不顺从朱棣被诛十族,为何有人对他评价不高?姚广孝曾奉劝朱棣:“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方孝孺是学者的代表人物,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姚广孝曾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朱棣也点头同意了,但因为方孝孺的“不识时务”,朱棣还是决定杀掉他。

朱棣花费四年时间,经过无数腥风血雨才走到今天,换言之,临门一脚之际,不论谁挡在面前,都会被朱棣直截了当地当场诛杀。

在攻破南京城后,朱棣便找到方孝孺来写即位诏书,方孝孺来到大殿之上,大声哭喊,对朱棣没有一丝尊敬。朱棣耐着性子对方孝孺说:“先生不必难过,我只不过是仿效周公辅助成王罢了。”朱棣就是给方孝孺一个台阶下,只要方孝孺服个软,这事情也就过去了。方孝孺咆哮道:“成王在哪里?”朱棣回:“已经自焚身亡。

”“那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儿子?”朱棣压住怒火:“国家当以长者为君。”“那为何不立建文帝的弟弟?”朱棣不想再多做解释:“这是朕的家事!”方孝孺不仅没有按照要求书写即位诏书,还大声喊道:“死就死吧,诏书我是绝对不会写的。”方孝孺说完后,并把纸笔扔在地上,对朱棣极为不敬,于是朱棣被成功激怒了。

朱棣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常年带兵打仗,身上杀伐之气很重,本身靖难之役就没有什么正义可言,朱棣信奉的是丛林法则,成王败寇,况且他本就是朱元璋四子,有合法继承权。朱棣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你是不怕死,难道不怕株连九族吗?”此时的方孝孺已经无所顾忌:“便十族奈我何!”事情发展至此也没有什么悬念了,朱棣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胁,既然方孝孺想死,那便诛杀方孝孺十族。方孝孺被杀是板上钉钉的事,而被他牵连致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

对于方孝孺的评价,我们从正反两反面来说分析,我们先说正面的。方孝孺是当时明代读书人的领军人物,他竭尽全力为建文帝出谋划策,来抵御朱棣的进攻,但方孝孺不通权谋和军事,所以他的计策大多没有作用。建文三年,方孝孺曾建议使用离间计,想让朱高炽、朱高煦的矛盾扩大,搞起北军内乱,建文帝同意了方孝孺的建议。

派锦衣卫千户张安,拿着册封燕王世子的印信,交给了朱高炽,但朱高炽并没有拆开,而是直接交给了朱棣。离间计宣告失败,朱高炽仁厚不假,但并不糊涂。朱高炽曾坚守北平,抵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为北军立下赫赫战功,岂能轻易背叛父亲。朱棣北军打到长江以北,方孝孺建议用水军在江上和朱棣一决胜负,却没想到水军主将陈瑄直接投降朱棣,北军顺利渡江。

方孝孺在职期间,几乎所有的朝廷诏令都经过他手,那些不靠谱的人事任命和错误决策,也经过他手,在战争出谋划策方面,方孝孺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在战略决策上和战术上,方孝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方孝孺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直接投降朱棣,在方孝孺看来,朱棣就是乱臣贼子,应该受到上天的责罚。所以方孝孺选择抵抗到底,哪怕朱棣杀他全家老小,诛灭十族,方孝孺也不会妥协。自古王朝覆灭之际,总会有一些誓死报国之人,比如李若水、文天祥,正是他们的存在,民族的脊梁才得传承下来。

虽然方孝孺算不上英雄,但他的矢志不渝也值得后人尊敬。方孝孺的墓碑,位于南京雨花台区,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缮了陵墓,建立祠堂,碑上所刻:“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

方孝孺是谁?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

宁海(今属浙江)人。

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方孝孺曾从宋濂学习,他的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但他轻文艺,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