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海马

来源:趣秒懂 2.13W

硬骨鱼纲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海龙科(Syn-gnathidae)海马属(Hippocampus)鱼类的统称。 珍贵海产药用鱼类。 因头部如马头而得名。 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近、内海水域。自印度洋非洲东岸、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中国、菲律宾、日本至太平洋中部诸岛沿海海域均有分布;也见于大西洋非洲沿岸和地中海、黑海等。中国沿海均产。

形态和种类

体侧扁,较高,腹部凸出;躯干部横断面七棱形,由10~12节体环组成,尾部四棱形,尾端渐细,常卷曲。头与躯干部成直角,顶部具突出头冠,冠顶有数个尖锐或短钝小棘。 每节体环具6个突起或小棘。眼眶上方及颊部均有小棘。吻细长,管状。口小,前位。无牙。鳃孔小,体无鳞,由骨质体环所包。无侧线。背鳍位于躯干及尾部之间的背方。臀鳍短小。胸鳍扇形。无腹鳍及尾鳍。雄鱼腹部具育儿囊。

全世界海马种类约25种,产中国者6种。当前养殖数量最多的是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大海马()、日本海马(nicus)和刺海马(-trix)。

生物学特性

栖息于风浪平静、水质澄清、藻类繁茂的暖温性沿海内湾低潮区。有时以尾部缠绕在漂浮的海藻上,随波逐流。主要靠胸鳍和背鳍的扇动而游泳,身体伸直,接近水面,水平游动时速度较快,有时尾部卷曲作直立游泳,速度较慢。依靠骨板、保护色及拟态避害和诱食饵料。在海藻中体色为黄绿色和绿褐色,在黄红色沙底中体呈黄棕色。适温范围一般为10~33℃,最适温度为26~28℃,40℃时死亡。长时间在10℃条件下也会死亡。但日本海马在 5℃和36℃的水温条件下,尚能耐受相当时间。海马能在较高盐度的海水中和咸淡水中发育生长。但盐分过低时会引起死亡。喜栖于含氧量较高的水中。一般要求溶解氧在 3毫升/升以上,当水中的含氧量降至2~2.3毫升/升时食欲减少,浮头,呼吸加快,时间长或进一步缺氧则窒息死亡。在水质恶劣,氧气不足或受敌害侵袭时,会收缩咽肌,发出咯咯的声音。在傍晚至清晨间光线较弱时,一般不活动、不摄食,夜晚有趋光性。幼海马更喜趋光集群。白天光线过强时则隐蔽于阴处。在黑暗中生活数天后失明。养殖场的光照度以1000~10000勒克斯为宜。

什么是海马

幼海马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无节幼体。成体主要摄食糠虾、毛虾、燐虾、钩虾和对虾的幼体等虾类。喜食活饵,也食死饵。水质不良时食欲减退或停食,水温降至18℃时摄食量显著减少,12℃时完全停食。

斑海马和大海马长至120~140毫米时性成熟,并开始繁殖。25~28℃为产卵期最适水温。雌雄个体常在凌晨发情,雄鱼追逐雌鱼达高峰时,雌、雄鱼体紧靠,腹部相对,直立游泳,雄鱼张开育儿囊,与雌鱼生殖乳突相接。此时雌鱼将卵产于雄鱼育儿囊中,并在此刻受精。受精卵在育儿囊内发育。仔鱼在28~30℃水温时经10~12天孵出。海马每年能繁殖数胎至10余胎,每胎产仔数百尾至1200余尾,最多达1900多尾。寿命2~5年。

养殖

1957年中国开始养殖海马并取得成功,现许多沿海省份已进行养殖。 养殖场一般选在有淡水流入、饵料来源丰富、 糠虾大量繁殖、 与海马生活环境相近的港湾。最好在风浪小、 水质清、海水比重为1.006~1.025的低中潮浅海边。养殖池一般是水泥池,分为育苗池、幼鱼池和成鱼池3种。

斑海马和大海马因有个体大、生长快、适温范围广、寿命长、产仔多、药用价值高等优点,为养殖的好品种。种苗来源依靠天然捕捞和人工繁殖。亲海马经精养发育成熟后,在水温20℃以上时,将雌、雄海马按1:1比例混养,以便交配。雄海马经10~20天的孕育期即开始产仔。仔鱼移至育苗池饲养,以防亲鱼吞食。30天后幼鱼长至体长50~60毫米时逐渐分养至幼鱼池。 2个多月后,体长达100毫米时移至成鱼池。日水温差不宜超过2℃。夏季需每天换水。饵料为活虾、桡足类、端足类、幼糠虾、无节幼体等。一般在11月中旬开始越冬。越冬海马要选择健壮、活泼、 体长在120毫米以上的1~2年生的种海马越冬。雌、雄比例基本相等。越冬水温控制在15~16℃之间。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的肠炎病可用土霉素灌注治疗;车轮虫病可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泡病鱼治疗;气泡病可通过经常换水、遮阳、病鱼用针刺破气泡等方法防治。海马饲养1年以后,通常在越冬前或繁殖季节采收。洗净、晒干、防潮保藏。

利用

海马素有“南参”之称。性温,味甘无毒,用作中药时功能补肾壮阳、镇静安神、散结消肿、舒筋活络、止咳平喘、强心、催生。用于治疗阳萎、不育、虚烦不眠、哮喘、腰腿病、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腹痛、难产及神经衰弱效果显著。还可用于治疗结核性瘘管。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