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论语的

来源:趣秒懂 8.06K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论语的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扩展资料:

解读:

出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做什么不做什么君子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君子转物。

君子:像这种君子与小人截然二分并且完全对立的说法,在《论语》多次见到。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二者之间的人。因此,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

就是把“君子”视为“立志或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若是懈怠,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

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

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为质”,所以能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正由于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

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差别,都源于行事时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

相关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喻:通晓,明白。

翻译: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具体含义:

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小人喻于利上一句是什么

“小人喻于利”上一句是什么“君子喻于义”,这句话喻指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而小人懂得的只有利益。

这句话告诉我们可以对君子讲道义,但只能对小人讲利益。君子懂义,则可以谈论道义。小人只知道利益,对其谈道义,无异于对牛弹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重于道德,而小人则偏于私利。君子与小人,是志向的差别,根本上是修养的差别,心理素质的差别。

在当今社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被很多人当作是警世名言,许多人也都用这句话来约束自己的为人处世。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扩展资料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关于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个食客叫冯谖。有一次孟尝君叫他去薛地讨债,冯谖问:“收完后买什么东西给您呢?”孟尝君回答说:“我缺什么你就买什么吧!”冯谖来到薛地,把债户召集起来说:“孟尝君不要还债了。”

债户们喜出望外,把债据全部烧掉了。冯谖赶着马车回来了,孟尝君问他:“怎么样?”冯谖回答:“全部收完。”“买什么东西回来了?”冯谖回答:“您叫我买您没有的东西,珍珠、宝贝、马匹、美女您有的是,所缺的就是一个‘义’字,所以我给您买了一个‘义’字回来了。”

接着,把烧毁债据的事说了,孟尝君听了非常生气,但也无法挽回了。时隔一年,孟尝君遭了大难,被免去了相国的职务,只好迁居到薛地去。到那里后,看见百姓们欢迎。孟尝君非常感动,对缝宣说:“你给我买的‘义’字,今天我才看见呀!”

扩展资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出自《论语·里仁》。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出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做什么不做什么君子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君子转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