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节不可夺是什么意思?

来源:趣秒懂 1.76W

意思是: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强取。指立身处世的节操不能被改变

大节不可夺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大节不可夺

成语发音:dà jié bù kě duó

成语解释:大节:临难不苟的节操;夺:强取。指立身处世的节操不能被改变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成语繁体:大節不可奪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大节不夺 查看更多大节不可夺的近义词>>



《论语·泰伯篇》之临大节而不可夺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事君子吗?是君子啊!”

能受命辅佐幼君,执掌国家,这样的人就具有君子品格。

曾子说过许多有名的话,他说话总是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掷地有声的感觉。

曾子和其他人的生命状态完全不一样。颜回总是那么温和平静,那么低调内敛,却又怡然自乐。颜回是修道之人,庄子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托颜回之口,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子贡是一个好奇心比较重的人,喜欢问问题,喜欢和孔子探讨。子路则是一个莽撞直率的人。

曾子是一个内心澎湃的人,他心怀天下,说的话比孔子说的更恢宏、更有力。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大节”至少有2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安国家、定社稷,这是关于国家大事的。比如文天祥对抗蒙古军时兵败被俘,被蒙古军囚禁三年。在这三年里,他经受住了分分秒秒的考验。与一腔热血、立即引颈就戮的勇气相比,更难的是他在漫长岁月里,依然坚守信念。

第二种解释是,一件事情与生死相关,就一定是大节。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逮捕之前,他完全是有机会离开的,但是他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血流成河而成,金钟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我觉得这段话里,有我们中国人的英雄主义。中华民族不仅有孔子和颜回那样温文尔雅的人,也有像曾子这样有气节、有血性、内心澎湃、具有英雄主义色彩、性格底色鲜亮耀眼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历代都有,当然也包括现在的中国。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其实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他们都是在和生命赛跑的人。在疫情严重的地方,他们毫无胆怯,毅然的选择去支援的白衣天使们,他们就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这与“临大节而躺平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信大家都会非常喜欢这句话。

雪堂-儒家国学经典 | 雪堂-道家国学经典

幸福猪的雪堂书屋 - 连载

会员通道

“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是什么意思?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

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

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这样的人是君子吗?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注释:临,面临;大节,关系存亡安危的大事;夺,丧失,动摇,屈服;风,风范,气度,风格。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翻译以及断句是什么?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翻译是: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的断句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扩展阅读:

【原文】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③?君子人也。”

【注释】

①六尺之孤:古人以七尺指成年,六尺指十五岁以下。

②百里:指方圆百里的诸侯大国。

③与(yú):同“欤”,表疑问的语气词。

【翻译】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将国家的命脉寄托于他,面对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是君子啊。”

【解读】

君子的操守

做人要有操守,尤其是身为执政者,在各方面都应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原则行事。在曾子看来,真正的君子是讲道德、有节操、有才能的人,他能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大政。即便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关节时,他们也不会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始终都坚守着自己的责任。

在本章中,曾子讲的虽然是国家大事,但是其核心内容还是个人修身的问题。他觉得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政,都要做君子,而且还要做真君子。但是,要如何做才能成为真正的社稷之臣呢?对此,曾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说到“托六尺之孤”,不禁让人想起刘备托孤之事。刘备兵败猇亭,病困白帝城,在去世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同时也把国家托付给了他。诸葛亮没有辜负这个嘱托,用尽平生才智辅佐刘禅,即便是阿斗扶不起,诸葛亮也没有放弃努力,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此举,堪称君子的典范,也为他赢得了千秋美名。历史上,担当起并成功完成托孤之责的名臣还有西周的周公、西汉的霍光等人。他们与诸葛亮一样,永远彪炳史册。但是,能勇于承担托孤之责并矢志不渝的,唯有君子,多数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历史上,王莽、司马懿等人,都曾被寄予托孤之任,但遗憾的是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诺言,辜负了国家的厚望,成为篡权夺国的乱臣贼子。

其次是“临大节而不可夺”,这是对托孤寄命之人的更高要求。真正的君子在小事上犯些糊涂没有关系,但是当面临大节关头时,无论如何都不能出现变节行为。文天祥前半生可谓是风流放诞,但当国家大难来临之际,却能挺身而出,并从容就义。即便是在被捕之后,他依然不为眼前的利益所惑,自身的气节没有丝毫的改变,就连忽必烈都对其敬重有加。正所谓“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身为君子者,应当有所坚持,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只有这样的人,才堪当托孤之臣,否则只能称得上个“具臣”而已。

曾子在本章中的最后一句,用了一个设问句作为结尾,意在强调能够做到这两点的人,肯定是个“君子”。而且,这个君子也不仅仅是指修养上达到了君子的境界,在能力上还要有着出色的本事,也即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若是能够辅弼君主,执掌国家大政,在大节关头绝不动动摇,不被外物所惑,这样的人就是一个讲原则的真君子。

在现代的社会中,不会再有“托六尺之孤”的现象,但应该坚持操守这一点没变。你可以批评虚假和虚伪,但却不能亵渎正义,推脱责任。特别是面临大是大非的时候,应该有坚守正义的执着。或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不去随波逐流。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说:“自己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却能向远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有知识、有才能,却谦虚得好似没有一样,从不计较别人的无理冒犯。从前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这是曾子对老朋友的回忆,“昔日吾友”指的是颜回。

颜回已经去世了,曾子有一天感慨说,有一种很难达到的状态,他的老朋友颜回能够做到。

“以能问于不能”,意思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愿意去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与“不耻下问题”的意思相同。

“以多问于寡”,是说他有很高的学问,却愿意去问比自己学问低的人。

这是装的吗?当然不是!颜回是真心实意的请教,为什么他愿意这样不耻下问呢?原因是所有人都会有知识盲区。

我们看很多电视竞答节目就会发现,很多参赛者都非常厉害,博古通今,知识量丰富,但有时竟然会被一道很简单的题目难住。

好比你读到了博士,去请教一个初中毕业的技术工人如何修理自行车,也没什么张不开嘴的,因为在修自行车这件事情上,对方就是比你强的多。

术业有专攻,要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保持一颗空心,你就会发现,向谁请教都是应该的 。

“有若无,实若虚”,意思是一个人有,但他看自己就像没有一样。他不因自己拥有而自满,依然保持谦虚,怀着空杯心里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这是一种真实的、敢于认识自我的态度。

颜回是孔子最心爱的学生,子贡,曾子都对他非常推崇,他依然能够做到“有若无,实若虚”。那些外在的名声并没有压垮他,并没有成为颜回的负担,极高的学识也没有他当成标榜的资本,他似乎将这些东西化作了自己内在的一部分,这就叫“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是说哪怕别人冒犯了颜回,颜回也只是笑一笑便过去了,不会还击,也不会计较。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名声没有那么在意,他怎么会怕“黑粉”?“黑粉”冒出来骂他、诋毁他,他也不会放在心上。本来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偶尔听一听其他的声音,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正因颜回到达了“犯而不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才能如此举重若轻。

曾子的这一段话是非常得体的。颜回做的这件事情,从佛家的角度叫“无我”,从儒家的角度叫“谦和”。

为什么“谦”与“和”要合在一起用?因为一个人内心能够做到“谦”,对外才能做到“和”。如果一个人总是很傲慢,有多余的棱角和锋芒,看谁都不顺眼,过分执着于某个名头,刻意追求与众不同,那么他跟谁都无法和气的相处。谦是无法伪装的,假意谦虚,人们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一个人只有真心的看淡名声、地位、头衔,不觉得自己现在的成就、学问和名号有多了不起,才能够做到谦逊,才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这就是谦和。

曾子如此怀念颜回,可见他的境界也不低。他看得懂颜回好在哪里,普通人则缺少曾子这种对于美德的洞察力。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托付孤儿,可以托付江山,生死关头临危不惧的人,这是君子吗?当然是君子了。”

曾子有很多金句。不同于孔子的其他学生,他说话总是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掷地有声之感。

曾子和其他人的生命状态完全不一样。颜回总是那么温和平静,那么低调内敛,却又怡然自乐。颜回是修道之人,庄子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拖颜回之口,用颜回和孔子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子贡是一个好奇心比较重的人,喜欢问问题,喜欢和孔子探讨。子路是一个莽撞直率的人。曾子是一个内心澎湃的人,他心怀天下,说的话比孔子说的更宏恢宏、更有力。

“可以托六尺之孤”按古代尺寸,六尺大约是一百四十厘米,孩子长到这么高的时候,是最难托付的。刚出生的婴儿,很多人都愿意收养,因为孩子没有记忆,还能如同亲生子女一样培养。孩子长大成人,自己都能够养家糊口了,也就不需要托付了。最难托付的,就是身高“六尺”的孩子。这时候,孩子的身心还未真正成熟,却又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脑海中刻下了此前关于家庭的记忆,并且即将进入青春期,进入最叛逆的时候。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意思是有人非常值得信赖,我们甚至能够放心的将这个时期的孩子托付于他。

“可以寄百里之命”,在春秋时期,方圆一百里差不多是一个小国的面积。曾子说,能够安心的把一个国家托付给这个人。我们可以想想看,这个人需要多大的气魄,多大的才能!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大节”至少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安国家、定社稷,这是关于国家大事的。第二种理解是,一件事情与生死相关,就一定是大节。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逮捕之前,他完全是有机会离开的,但是他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就是设问:这样的人是君子吗?

最后,他肯定的回答,这当然是君子。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是什么意思?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此句来自《论语》,原句如下: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人的学问修养做到在朋友之间,“可以托六尺之孤”,托妻寄子的,非常非常难,简直没有。历史上讲义气的人很多,而托孤的人很少。政治上有名的托孤,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小事糊涂没关系,面临大节当头时,怎么都变动不了才行。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临大节而不可夺,最有名的如文天祥、陆秀夫,可以说是儒家的光荣人物。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孔孟思想所谓的学问,并不是读死书,不是之乎者也矣焉哉的文言文,同时也不是的呢吗呀吧的白话文。儒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这一节书上所提的这种人,这也就是真正儒家的学问所在。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