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是什么意思?

来源:趣秒懂 2.03W

意思是: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观点

唯心主义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唯心主义

成语发音:wéi xīn zhǔ yì

成语解释: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观点

成语出处: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禁止人们跟谬误、丑恶、敌对的东西见面,跟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见面。”

成语繁体:唯心主義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哲学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唯心论

成语例句:唯心主义的观点难以苟同



唯心主义是什么意思?

唯心主义(Idealism)是在哲学中是一个提出心灵是基本之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论对立的理论体系。 其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应该说,“理念论”比“唯心主义”翻译得更为准确,后者已成为通用的词汇。如今学界将柏拉图形上实体的“eidos”(forms),称为“理型论”,用以区别观念论的观念(ideas),观念是由经验而来;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理型”会是比较适切的翻译。

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用非马克思主义的话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事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无客观实践论证坐标。

唯心主义对心(广义)的定义:一切抽象事物的总称。

对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译和诠释中可知,唯心主义并不是哲学领域里独有的现象。那么,这个“实践的唯心主义”是如何定义的呢?它与哲学唯心主义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马克思(Marx)在《费尔巴哈》中的另一段话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

对现存经济界限的这种唯心主义的表达(idealistische Ausdruck),不仅仅是纯粹理论上的,而且也存在于实践的意识(praktische Bewußtsein)当中;就是说,使自己获得独立并同现存的生产方式对立的意识,不仅构成宗教和哲学,而且也构成国家

这里,人们的社会意识被分成两大类:实践的意识和理论的知识。公共权力或国家被归之于实践的意识。这个分类对于扩展唯心主义这一概念至关重要。既然公共权力的一般本质是意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就可能变成唯心主义化的权力——国家。唯心主义的概念只有对于意识这种第二性的事物才是有意义的。

根据这段话所蕴含的广义唯心主义的定义,与哲学唯心主义定义中的“存在”(自然界)相当的角色是“经济界限”(社会化的自然),也可称之为“社会存在”;而与“思维”(精神)相当的是“意识”,包括理论的意识(如哲学)和实践的意识(如社会权力)。可以看出,这个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关系,与狭义的唯心主义定义中思维对自然存在的关系在结构上相似,即广义的关系是对狭义的关系的扩展。因此,可以用这个扩展了的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来定义不同形式的唯心主义。不难设想,在这个广义的关系中,如果意识的任何一个分支脱离了客观存在,即实现了“自我独立”,把自己设想为第一性的东西,便构成了意识对存在的“唯心主义表达”:或者是理论上的唯心主义,如哲学;或者是实践上的唯心主义,如国家。前者是我们在狭义的定义中已经熟悉的,而后者正是广义的定义所要规定的。

总之,实践的唯心主义就是“主张”实践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那种唯心主义。这个自以为能够决定社会存在的“实践的意识”即国家。由于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在对它的理解上还有一些难点有待澄清。例如,实践的唯心主义究竟是如何“主张”社会权力为第一性的呢?是否由当权者在群众集会上大声宣布:“公共权力决定社会生活”,这个权力便唯心主义化了呢?果真如此,政治唯心主义同哲学唯心主义就没有任何区别了。若要弄清楚二者的区别(以及联系),又涉及到被唯心主义的抽象定义所掩盖着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这一重要的问题。

如前所述,实践的唯心主义是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社会权力对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唯心主义表达。马克思把这个经济基础称之为“现存的经济界限”、“现存的生产方式”,或“市民社会”。追溯这些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解实践的唯心主义这一概念的前提;而劳动的分工则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注明:以下的历史描述请参阅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分工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分工又成为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最初,只有以男女的自然条件为基础的一些简单分工。随着经济生活的扩展,工商业劳动逐渐从农业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来,又出现了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这样,以农业生活为自然前提,以工业和商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便构成了市民社会的基本面貌。此外,在工业和商业各自的领域中,又有许多具体的分工。另一方面,由不同的分工部门组成的市民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说,分工也就意味着必须有某种公共机构来管理、协调不同的分工部门,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这个基于社会共同利益的管理机构,即是国家权力的萌芽。

公共权力固然是由劳动的分工所造成的市民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然而,作为不同的分工部门的协调者、管理者和集体安全的保卫者,这个公共权力机构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分工部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这个新部门也在扩展:在量上越来越大型化,在质上越来越独立化。表明,一个与市民社会相分离的专职权力机构正在形成。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化,产生了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如书写,测量,计算等)的需要。于是,从作为“实践的意识”的管理部门中,分化出来一些专门从事“纯粹的意识”的子部门。至此,劳动的分工走到了一个质的关节点,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完全分离的社会大分工。经过这个分工,原来站在社会之中行使社会公共职能的那一部分人脱离了直接的物质生产,开始站在社会之上,专门从事经济生活的领导、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科学艺术的创造等属于精神生产的活动。这部分人便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其余的大多数人则继续停留在物质生产的各个部门,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保证除了生产出维持自身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外,还要生产出维持精神生产的部门生存所必需的劳动产品。这些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便沦为社会的被剥削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社会大分工,造成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后果:在精神劳动(或意识生产)的若干分支机构中,执掌公共权力的那个部门通过对权力的篡夺,率先演变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独立机构,把对社会的领导变成了对群众的经济剥削;并动用军队、警察和监狱等暴力工具来保卫这种统治阶级的私利。这样一来,在公共权力(实践的意识)和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上就产生了一种头足倒置的怪现象:本来是第二性的、作为社会公仆的公共权力由于把自己的利益置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从而将自己变成了虚假的第一性事物,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这个利用组织化的暴力作为其生存手段的唯心主义就是国家,即剥削阶级用来保卫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暴力机关。

什么是唯心主义,能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

1、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2、唯心主义: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学院派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中国唐朝时,有几个和尚看到幡动被风吹动,一个说“这是风动”,另一个说“这是幡动”,六祖慧能说“仁者心动”。柏拉图和六祖慧能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则认为哲学可分为两大派别,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它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用非马克思主义的话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绝对客观的,也是绝对物质的,都是绝对真实的,万事万物自我演化的,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唯心主义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绝对客观的,世界依附于意识而存在,无客观实践论证坐标。

唯心主义对心(广义)的定义:一切抽象事物的总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心主义

什么叫唯心主义?请简单的说一下。

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本体上,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派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陆九渊和王守仁,和德国的费希特等。

扩展资料:

相关延伸:历史唯心主义的地位:

历史唯心主义宣扬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一直是权力阶层用以维护其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这是它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基本的、主导的方面。

当这一种形态的唯心史观作为进步的社会集团的思想武器,去反对保守主义的精神支柱时,它具有科学性,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理性主义者在其发展时期宣传的人道主义的唯物史观,具有这种科学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心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心主义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是什么意思

唯心主义的通俗解释:唯心主义是以“心”作为根本。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就是以“人”作为根本,认为历史是各种精英和伟人创造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与人无关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人只是这些因素的媒介物。

唯心主义的定义: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其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

扩展资料

历史唯心主义的主张:

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由此把精神的力量看作社会发展的最后动因,实际上只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即可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

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

这种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无视人民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惰性的物质、消极被动的群氓,只配充当英雄人物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或者把历史的变化归结为由个人主观随意活动所造成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或者把历史运动的秩序是神的有目的的安排或某种神秘理念的逻辑规定。归根结柢,它们都承认历史本身具有客观规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唯心主义

唯心唯物主义是什么意思

唯心主义是指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和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是指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二元论和三元论。三元的唯心主义除了承认物质本原外,还把运动区分为了高级运动(思辨)和低级运动(其它运动)两个本原,认为高级运动可以衡量低级运动,而低级运动不可以衡量高级运动。二元论的的唯心主义不承认物质本原,其它方面与三元的唯心主义相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