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来源:趣秒懂 3.21W

意思是: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中庸之道

成语发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成语解释: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中,不能读作“zhònɡ”。

近义词: 不偏不倚 

成语例句: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鲁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



中庸之道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是个汉语成语,意思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日常生活中,这种处世态度的人比比皆是;一些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他们之所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与他们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他们在工作中从来不偏离自己的目标,对工作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守自己的主张和信念,从不人云亦云,趋炎附势,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我有一个老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公司的经理;他非常有才华,但从不恃才自傲,对任何人都是彬彬有礼;对自己的下级从不摆架子,谦和待人,低调沉稳,做事静中求稳从不飞扬拔扈,即使下级做错了事也不会凌厉指责,而是循循善诱,含蓄而委婉地暗示让其自然领悟。他心里明白,如果以对方有错而盛气凌人的态度斥责对方,使对方感到无地自容,是非常愚蠢的。正是他这种不偏不倚,不嗔不怒的工作态度,嬴得了广大员工的信任和爱戴,才使得企业蒸蒸日上,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

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是持之以恒的成功大道。中庸的人懂得节制,从来不会放纵自己的行为,不管处于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这样的人做事有始有终,从不气馁,审时度势,顺应自然,遇事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把握机缘,曲径通幽。

中庸之道讲究天人合一,顺从自然,讲究至诚、至善。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种自我修养所达到的境界是非常美好的,是一种天人合一、造福人类的理想境界。

庄子提出过“意怠”哲学,说是有一种会鼓动翅膀的鸟,和别的鸟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根着飞;傍晚归巢,它也根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显露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误。在现在高度竞争的社会里,这样做看似中庸,却也不失是一种有效的生存方式。

在人生坎坎坷坷的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困惑,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与磨难,始终保持一颗中正之心是非常必要的。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把心态放得平和一些,该明白时明白,该糊涂时糊涂;把一切陈旧不堪的杂念置之度外,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意思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的“中”堤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意思有:

1. 作为成语使用,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 延伸深一层的含义,即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1)中不偏,庸不易;(2)指中正、平和;(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知识延展:

1.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2. 近义词:不偏不倚

3.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4.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5.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6. 造句:

(1)如果律师都能秉持一种和谐的人文精神,理性的扬弃中庸之道,将传统的人文道德精神融入律师固有的气质,律师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2)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触及的问题过于透彻就没有品尝的口感与深远的意味,表面上虽然不痛不痒,不动声色,却能直指心灵深处。

(3)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中,作为一种根本的处世之道,中庸之道一方面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行为的适度性,从而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社会有着某种特殊的稳定性,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4)因为采取直入本质的方式,所以佛教浩如烟海的被历代僧人研习,但并不拘泥,故中国的佛教的门派之间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这正合乎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

(5)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同样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