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来源:趣秒懂 3.22W
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指夏去秋来,寒天将至,天气转凉。

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七月流火”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所以七月流火”在现代常被误认为天气炎热。

七月流火”出自于《诗经·国风·豳风》,原文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意思是: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关于七月流火”意思的争议:

2005年7月12日,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七月流火”正确用法乃至关于复兴国学的更为广泛的讨论。

有些人主张这是误用,而且和人民大学致力于推动国学复兴的做法不符,因此应当纠正。 而另一派观点则认为,这种词义演变比比皆是,例如明日黄花等词就是如此(昨日黄花并非官方承认的词语),因此不足为奇。

反而这正是词语的正常变迁,当代阳历7月正相当于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之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十分贴切,属于借形词”,符合词汇发展规律 ,而当代也已多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热,因此应当接受此义为正确用法,否则就是犯了以古匡今”的错误。

原文节选:

豳风1·七月

七月流火2,九月授衣3。一之日觱发4,二之日栗烈5。无衣无褐6,何以卒岁7。三之日于耜8,四之日举趾9。同我妇子10,馌彼南亩11,田畯至喜12。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13,有鸣仓庚14。女执懿筐15,遵彼微行16,爰求柔桑17。春日迟迟18,采蘩祁祁19。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0。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21。蚕月条桑22,取彼斧斨23,以伐远扬24,猗彼女桑25。七月鸣鵙26,八月载绩。载玄载黄27,我朱孔阳28,为公子裳。

译文如下: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分发食物。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注释:

1、豳(bīn)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七篇。豳,古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2、七月流火: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3、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4、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周历的正月,即夏历十一月。觱(bì)发:大风触物声。

5、栗烈:或作凛冽”,形容气寒。

6、褐:粗布衣。

7、卒岁:终岁,过完一年最后寒冷的日子。

8、于耜(sì):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于,犹为”。一说词头,一般用在动词之前。

9、举趾:举脚而耕。趾,足。一说镃,一种如后世铁锹之类的木质农具。

10、妇子:妻子和小孩。

11、馌(yè):馈送食物,即送饭田头的意思。亩: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垄,高处为亩,低处为畎。田垄东西向的叫做东亩”,南北向的叫做南亩”。至:同致”。喜(chì):同饎”,饭食。

12、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13、春日:指二月。载阳:开始变暖。载,始。

14、仓庚:鸟名,即黄莺,学名黄鹂。此鸟春天来到北方正值小麦将熟、桑葚甜美时,故俗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

15、懿(yì):深。

16、遵:沿着。微行:田间小径,小路。

17、爰(yuán):语助词,犹曰”。一说于此,于焉的合音。柔桑:初生的桑叶。

18、迟迟:天长的意思。

19、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其法未详。祁祁:众多(指采蘩者)。

20、殆及公子同归:是说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一说指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公子,指国君之子。

21、萑(huán)苇: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

22、蚕月:指夏历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23、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24、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25、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女桑:小桑。

26、鵙(jú):鸟名,即伯劳,在北方,夏历五月开始鸣叫,一直到寒冷时节来临。古代赶制寒衣,要在此鸟停止鸣叫之前。

27、载:连词,连接两个动词,且、又的意思。玄:黑中带红。古代染织,需多处在染液中浸润;晾干之后再次浸润,为一入”;五、六入,可成玄色。黄:黄色。黄色的染成,多用荩草、地黄和黄栌为染料,考古发现,也有用矿物质石黄为染料的。

28、朱:深红色。阳:鲜明,光灿灿的色泽。


作品介绍:

《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全诗共八章。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通篇用赋”的手法,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语调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