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是第几名

来源:趣秒懂 1.9W

第二名。榜眼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是有着很高位置的,在历史上也是有许多历史名人都是榜眼,也便是科举考试的第二名,例如唐朝的诗人岑参,还有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韩琦等等。

这些人虽然都不是榜首名,可是却都在后面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果。

榜眼是第几名

以清代而定,会试(每三年在京都的考试)中举的贡生(地方儒学生员(秀才)升入京师国子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钦定即“状元”,三名为“榜眼”、“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可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可赐“同进士出身”的头衔。但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任职级别;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之职,是个地地道道的“芝麻官”。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编修”一职,是个修国史、实录、会要的官称。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所开设的进士科。

在隋之前的汉朝朝廷选拔人才基本是靠推荐和本身的名声,在汉朝只有官府的推荐,做了秀才或孝廉的人才有做官的资格,或者是皇帝和官府亲自邀请的人才能做官。而到了三国魏文帝时期,陈群将察举制改良成了“九品中正制”,由特定的官员去民间为朝廷选拔人才。但是不管如何,无论是汉的察举制,还是魏的九品中正制,他们不可避免的都受到了当时士族的干扰,可以说民间的穷苦百姓几乎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朝中的官职也几乎被当时的几大士族所掌控。

殿试第一名即为“状元”。在满清时期若读书人通过会试成为贡生后,即会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中进行复试,若过了这个复试贡生们就可在四月二十一日参加有皇帝在保和殿主持的考试,而这就叫“殿试”。殿试有别于会试,它只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贡生们从黎明开始考试,然后日暮即要交卷,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后会有受卷官、掌卷官和弥封官等官员将考生的试卷封存。而后在阅卷日才会将其拿出并交由八位读卷官轮流阅读,之后这八位官ha员会分别按照试卷答题的好坏相应加上记号,其中得好评最多者为佳卷。后读卷官会将得好评者最多的前十位交由皇帝浏览,而后皇帝就会从这十份卷中圈出一甲的第三名,而第一名就为状元。

而在清朝一旦得到了状元,吏部就会立马给予正从六品的官身,然后经过考试或为翰林院修撰,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或入南书房,但不管如何就是一步登天了。殿试第二名即为“榜眼”。如上所述通过会试的贡生们,在殿试中若被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二名的贡生即为“榜眼”。虽他位在状元之后,但也是实打实的天子门生啊。

同样在清朝如果得到了榜眼,那么吏部就会给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一职。探花殿试第三名即为“探花”。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三名的贡生即为“探花”。同榜眼一样,若是得了榜眼则吏部就会立马给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一职。

参加乡试并及格的就会被赐予“举人”的身份。清朝每三年就会在全国的每个省份的省城举办一场科举考试,而这就叫“乡试”。乡试有皇帝亲派的官员负责监考,凡本省的通过各省学政监考的科考选拔的生员,及贡生和监生都可参加。

但乡试有别于殿试,它分三场,每场考三天,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和八股文等。而在乡试及格的考试就被称为“举人”。但是考中举人并不会因此获得官职,只能说他开始有资格做官了,也就是候补官员。

同时有了举人的身份他就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城所举办的会试,并有了做进士的机会。此外中了进士之后,他就不用再交赋税,包括田税、商业税和人头税等一切赋税。也不用再服劳役了,同时监管也不用再拜。通过县、府、院三试后即可被称为“秀才”。

亦或者县试第一名和府试第一名也可称“秀才”。可以说秀才虽是科举考试中地位最低的一个称号,但却也是最难考的一个称号。在当时他们必须接连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

考试的内容同乡试一般无二,涉及四书五经、八股文和诗赋等。其中县试是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只有通过县试才有进入府试的资格,但是在县试中考到第一名的无需再进府试,可直接拥有秀才的称号。而府试则是本府知府主持的考试,同样考到第一名的无需再进行院试,可直接拥有秀才的功名。之后就是最后一关院试,它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通过院试后所有的考试都可获得秀才的功名。

但是秀才也分三六九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最差的就是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榜眼是第几

榜眼是第二名的称号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

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

诗中云:“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榜眼是指第几名?

榜眼【词语】:榜眼【注音】:bǎng/bàng yǎn【释义】: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其名始于北宋初。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

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宋王禹偁 《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货船东下历阳湖 ,榜眼科名释褐初。”《明史�6�1选举志二》:“﹝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

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清赵翼 《陔馀丛考�6�1状元榜眼探花》:“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榜眼是第几名?

榜眼是第二名的称号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

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

诗中云:“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榜眼是第几名 榜眼是什么意思

1、榜眼是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二名,状元是第一,探花第三。 2、榜眼,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

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榜眼和探花哪个是第二和第三名?

榜眼是第二名,探花是第三名。榜眼的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

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科举制度科举制创始于隋朝,在唐朝正式确立,成为选官考试制度,在宋朝得以完备。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成为了无数寒门子弟走向仕途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从唐朝武德五年(622)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这一千多年之间,共产生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这当中不乏救世济民,名垂青史的大人物。

科举考试竞争也十分激烈,需要通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阶段。最终在殿试中排名前三的便是:“状元”、“榜眼”、“探花”。

“榜眼”第几?

榜眼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释义 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

起源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在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黄榜或者叫“金榜”。

排在首位的叫“状元”。自唐朝以来,这个称谓就已经存在了,虽然也有过“状头”、“榜首”等不同叫法,但是得以传承的还是“状元”。而榜眼就不一样了,宋朝之前从未听说。据记载:“宋苏老泉(苏洵号老泉)曰:今进士三人之中,释褐之日,天下望为卿相。

不十余年,未有不为两制者。是时,一甲无定额,不止三人,而以三人为贵。然未言一甲二、三名为榜眼、探花。

”就这个说法,张惟骧做案注:“《宋史》陈思让传,思让子钦祚,钦祚子若拙,太平兴国初进士,以第二人及第。时号第二及第者为榜眼。又李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一甲三名,人称三世。

探花郎昭遘,宋初宰相李窻孙。是宋初已有榜眼、探花之称矣。丙寅孟秋惟骧又识。

”由此可知,北宋时宋仁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有“榜眼”的称号。 在历史上,宋代科举制度最引人兴趣的特征之一,是往往用丰富多彩的词汇来代替比较枯燥无味的制度术语。“榜眼”就是这些科举文化语汇中的一个。类似的还有很多:“贡院”指考生参加考试的厅堂,“乡贡”是指在贡院中选拔的举人。

其次,是在某些场合、环境里,用通俗易懂的考试术语来强调成功的荣耀。而“榜眼”就很有这种韵味。类似的还有不少,殿试第一名有时称为“龙首”,有时称作“大魁”;而对列出登第者姓名的叫作“榜”,有时也叫“桂籍”。另外,在一些名词里也流露出科举考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形象地称呼科考试院为“棘闱”,强调了应试者的艰难。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中云:“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

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

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因此,“榜眼”的概念就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的称谓。在民间俗称可能更早,但是作为科举术语广泛使用是自宋朝开始。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