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尖培养在农业上有何意义

来源:趣秒懂 7.62K

茎尖培养也就是将茎尖的分生组织,或者是包括有此分生组织的茎尖分离,之后进行无菌培养。它意义就在于能快速的繁殖无性系、培养无病菌的幼苗。在进行培养的时候,操作并不是很难,而且也很容易成活。相比较而言,成苗的时间也很快,速度会变短,并且繁殖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茎尖培养在农业上有何意义

植物组织培养有什么意义

植物组织培养:

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材料包括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使其再生发育

成完整植株的过程,又称植物离体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的意义:

•植物快速繁殖:增殖速度快,成本低,易于批量生成和管理。

•脱除病毒: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几乎都要蒙受到病毒的危害,采用茎尖培养方法可以除去植物体内的病毒。脱毒苗恢复了原有的优良种性,生长势明显增强,整齐一致。

•培养新品种: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性;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选择细胞突变体;单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利用植物组织后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可以生产一些天然有机化合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功能,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植物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

•培育人工种子。

•提高观赏价值。

茎尖培养除去病毒的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近几年来,采用茎尖培养法除去病毒,获得无病毒种苗,已经在很多国家被广泛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去病毒的花卉,具有质量好、产量高的优点。

所谓茎尖培养,也叫做茎顶培养、分生组织培养或生长点培养。早在1943年,White采用离体培养的方法成功地培养了被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的番茄根,发现根尖部分不存在病毒。以后很多人也发表了类似的文章。根据这些现象,Morel等人从感病的大丽花植株上切取茎尖培养,获得了去病毒植株,从而为拯救优良品种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至今已有几十种花卉植物采用茎尖培养法取得了成功。Hollings(1960)以香石竹为材料研究茎尖大小与脱去香石竹斑驳病毒的关系,结果发现,当茎尖大小为0.11mm时,脱毒率为66%;0.25mm时,脱毒率为40%;0.5mm时,为13%;0.75mm时,为11%;1.0mm时,则全部带毒。这说明,愈接近茎尖,病毒浓度愈低。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情况很不一致,其中以分生组织中含毒量最低,甚至完全不带病毒。因此,取一定大小的茎尖(一般为0.2~0.8mm长,带1~2个叶原基为好)进行茎尖培养,可获得脱毒种苗。

目前国际上已获得无病毒种苗,并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的花卉植物有大丽花、香石竹、菊花、兰花、矮牵牛、百合、小苍兰、鸢尾等几十种花卉。

1 无病毒种苗的生产流程

1.1 茎尖的切取与消毒

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形态大小,依植物品种、生长期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变化。如百合的顶端为半球形,比较大,容易制取;香石竹的茎尖比较小,为对生叶,由十字交叉的叶原基交互发育而成,顶端分生组织的横切面呈椭圆形,有长短径之分,旁边为叶原基;矮牵牛的茎尖外形及大小与香石竹相似;大丽花的叶原基为对生,着生在分生组织附近,因此要切取不带叶原基的分生组织就比较困难;菊花的叶原基被密生的绒毛所缠绕,分生组织很小,比较难切割。因此,所谓茎尖,也就是指茎端最前面的分生组织以及由数个叶原基组成的部分。

取外表生长健康、品种优良的花卉植株作为茎尖培养的材料,摘取长度为2~3cm的顶芽或侧芽,最好是随采随处理。剥去外边叶片后,在自来水中用纱布轻轻擦洗3~4次,再在清水中冲洗多次,在滤纸上吸干后,在70%的酒精中浸0.5~1min,迅速转移到10%的漂白粉溶液(加入若干滴吐温-20)中处理10min,取出,于无菌水中漂洗40~5次。漂白粉中效果更好。取出材料,放在无菌培养皿中的滤纸上,待用。不同的植物材料采用不同的表面消毒剂,其浓度与消毒时间也常有变化。

茎尖培养要求技术熟练,开始时凭肉眼或借助扩大镜进行粗剥,除去茎外面的叶片,然后移到解剖镜下,将叶片层层剥离,或者沿茎的纵向,将茎表及叶片切开,使生长点暴露出来,然后切取带有1~2个或3~4个叶原基的茎尖,迅速转移到培养基上,切口向下。注意不能碰破茎尖。

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茎尖培养成败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培养基。茎尖培养基的成分与一般组培用培养基基本一致,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有机成分。由这三类成分构成的培养基称为基础培养基。对多数植物来说,只靠基础培养基还不行,还须加入必要的生长调节物质,如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激动素(KT)、2,4-D和6-BA等。有些植物的茎尖培养还需加入天然复合物,如椰乳、酵母或麦芽糖提取液等。

目前采用的培养基有很多种。常用的种类有Murashigeskong(简称MS培养基)、White培养基、Eriksson(简称ER培养基)、Gamborg(简称B5培养基)、Shenk-Hildbrandt(简称SH培养基)、Heller(简称HE培养基)等。各类培养基都各具特色,尤其是MS及White培养基使用较为普遍。例如,香石竹茎尖培养,采用的是MS培养,培养温度为25℃,1000~1500lx、12~14h的光照,3~4d后茎尖转为绿色,25~40d后组培苗转绿,继代培养后,转移到1/2培养基上发根,获得完整植株。

1.3 茎尖培养成败因子

茎尖培养的目的是为获得无病毒优质种苗。成败的标准首先是茎尖苗是否成活、成苗。其次,成活的茎尖苗是否带有病毒,因为培育出仍然带有病毒的茎尖苗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茎尖培养的成功率包括茎尖苗的存活和脱毒率两个方面。

影响茎尖培养成败的因子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培养基种类、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条件等因素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茎尖的大小。茎尖的大小与茎尖苗的成活率和脱毒率有相关性。所取茎尖越大,越易成苗,但脱毒率低;茎尖越小,脱毒率越高,但过小的茎尖难以成苗。因为叶原基的存在是茎尖成活的必要条件。一般采用带有1~2个或3~4个叶原基的茎尖比较合适,这样大小的茎尖既保证一定的成活率,又能使一定数量的茎尖苗不带有病毒。

第二,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在正常情况下,接种在培养基上的茎尖放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由原来的白色或淡灰色转为绿色,茎尖增大,有时形成少量的愈伤组织。如香石竹茎尖培养大致经过1个月时间,形成绿色小茎及小叶,经过继代培养后转移到发根培养基上很快形成根系,成为完整植株。

接种的茎尖经过1~2周后仍不见明显变化,也无茎、叶分化,这可能是培养基中分裂素浓度低或分裂素与生长素二者比例不合适,或者是培养温度偏低所致。

接种后如果茎尖增长过快,形成大量愈伤组织,但很少见到茎尖伸长,颜色也较淡,或呈透明状,时间一久就会死掉,这可能是由于激素浓度过高、光照不足或温度偏高所致。

第三,热处理与去病毒。利用某些病毒受热以后的不稳定性使病毒失去活性,从而获得无毒苗。这在花卉脱毒方面已经被广泛采用。不同花卉品种热处理时间及温度高低有所不同,一般是将盆栽植物在35~45℃的温度下持续培养一至数月。将这种高温下培育出来的侧芽用作茎尖培养材料,其脱毒率可以大大提高。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快速繁殖优良种苗

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快速繁殖是生产上最有潜力的应用,包括花卉和观赏植物,其次是蔬菜、果树、大田作物及其它经济作物。快繁技术不受季节等条件的限制,生长周期短,而且能使不能或很难繁殖的植物进行增殖。

2、无病毒苗(Virus free)的培养

几乎所有植物都遭受到病毒病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种类甚至同时受到数种病毒病的危害,尤其是很多园艺植物靠无性方法来增殖,若蒙受病毒病,代代相传,越染越重。

自从Morel(1952)发现采用微茎尖培养的方法可得到无病毒苗后,微茎尖培养就成为解决病毒病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若再与热处理相结合,则可提高脱毒培养的效果。对于木本植物,茎尖培养得到的植株难以发根生长,则可采用茎尖微体嫁接的方法来培育无病毒苗。

3、在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为育种提供了许多手段和方法,使育种工作在新的条件下更有效的进行。如用花药培养单倍体植株;用原生质体进行体细胞杂交和基因转移;用子房、胚和胚珠完成胚的试管发育和试管受精等 ;种质资源的保存等等。

4、工厂化育苗

近年来,组培苗工厂化生产已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生产手段,在园艺植物的生产领域蓬勃发展。

扩展资料

组织培养除了在农业上的应用外,21世纪初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另一个方面,即有用化合物的工业化生产。有用化合物包括药物、橡胶、香精油、色素等。这些化合物许多都是高等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有些化合物还不能大规模地人工合成,而靠植物产生这些化合物来源有限。

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培养植物的某些器官或愈伤组织,并筛选出高产、高合成能力、生长快的细胞株系,以进行工业化生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资料:新华网-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它有何优势?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