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谤莫若自修是什么意思?

来源:趣秒懂 2.61W

意思是:止:停止,平息;谤:指责。要阻止别人毁谤,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止谤莫若自修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止谤莫若自修

成语发音: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

成语解释:止:停止,平息;谤:指责。要阻止别人毁谤,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成语出处:《新唐书·魏谟传》:“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止谤莫如自修 查看更多止谤莫若自修的近义词>>



文言文《止谤莫如自修》怎么翻译?

译文:当有人说自己坏话的时候,应当先退一步,在自己身上寻求一下根源。如果自己存有可以让人指责议论的行为,那么人家说的就对了。如果自己的行为没有可以让人指责议论的地方,那么他们的话就是虚假不实的。人家说的对,就不要怨恨人家。说的不对,是无中生有,只要自己行得正,立得直,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又何必再反过来报复他呢?而且,听说他人诽谤自己,自己一定很愤恨,因为谁都厌恶把不好的名声强加于人,结果他们听说后会加倍地说你的坏话。这样反而不如自己沉下心来,加强自身的修养。有谚说:“救助寒冷没有比皮毛衣服更好的,阻止别人说坏话,没有比加强自身修养更有效的。”这话说的实在好啊!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翻译成白话文是怎样?

王昶是用来告诫他儿子、侄子的!原文:“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於身,又何反报焉?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脩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脩。””

意思是御寒没有比上好的毛皮衣服效果更好的。

要不想别人诋毁你的话没有比提高自身修养更好的。(真正意思就是希望他的儿子侄子,心态要放好,看淡点,做好自己无中生有的事又何必搭理它呢?)

告诫背后诋毁人的古语有哪些?

告诫背后诋毁人的古语有:

1、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谚语,意思是道人是非者,既然在你面前说他人的坏处,自然也会在他人面前,说你的坏处。他们乐于道人是非,是妒心过盛的原因,他们心里往往巴不得他人越来越倒霉,越来越困窘。聪明人与这类人交谈,是不会推心置腹的。

2、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谚语。指一个人静坐时应该经常想想自己的过错,与人闲谈时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

3、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增广贤文》有云:“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指背后被人议论,在人前议论别人,是生活中常有的事。

4、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谚语,意思是御寒没有比厚皮衣更好的东西,避免别人毁谤没有比自己养成良好习性更好的办法。谚语出自《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沈德潜《古诗源·古逸诗》将其题为《魏志王昶引谚》作救寒无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

5、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端木赐就什么都好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出处:《论语·宪问篇》,子贡议论别人,孔子说了这句话。

赖辉东《论语史鉴》14.29止谤莫若自修!

第29章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四科”中言语科的代表,孔子最亲密的弟子之一,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子贡做国鲁国和卫国的国相,外交能力强,还擅长经商,被后人尊为儒商始祖,财神!

方:音bang,是谤的通假字,从言旁声,旁从凡从方,凡的古字形像矩形的盘子一类器具的象形,是“槃(盘)”的初文。

      凡和方结合,意为盘的周边四方,即广大之意,如旁征博引。后延伸指别的、其它的,如旁人、旁边,进而延伸指偏颇、斜曲,如旁门左道。

   言旁结合就指诋毁,如《说文》:“谤,毁也。” 《玉篇·言部》:“谤,对他人道其恶也。”

     清代文学家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谓“‘谤’者,道人之事实,与‘诬’、‘谮’不同”。

     可见“诽谤”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往往实有所据,二者起初并非贬义词。《左传·襄公十四年》:“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

     谤的本义指议论或批评别人的过失。如《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后引申为恶意地攻击他人,含贬义。

     “谤”、“诽”、“讥”、“诬”、“讪”义近,又有所不同。“谤”一般指公开地指责,“诽”指背地议论、嘀咕,甚至是腹诽,“讥”指微言讽刺“诬”指夸大其辞,无中生有,“讪”指用语尖刻,使人难堪。

     朱熹在《朱子集注》里认为,方做“比方”的意思来讲,就是人比人,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孔子并不反对人比人,他曾把子贡和颜回比较,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暇:闲也!形声。从日,从叚(xiá),叚亦声。“日”指“时光”。“叚”意为“非原本的”、“借来的”。“日”与“叚”联合起来表示“借来的空闲时光”。

   本义:忙里偷闲,挤出来的空闲时光。如《书·无逸》:不敢自暇自逸。又如龚自珍《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

   暇又指悠闲,如《聊斋志异·狼三则》: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暇也指大方、从容,如《世说新语》:谢便起舞,神意甚暇。

全文理解为:

      子贡背后议论别人。孔子说:“你端木赐就什么都好吗?我可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

   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本文可以推断,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每个人都会犯错,圣贤也是会犯错的,孔子也犯过错,他曾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贡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短长,孔子表示不屑,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他。孔子对弟子的教诲,很容易让人想到《格言联壁》里的一副名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在沉静下来的时候,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以善祛恶;与人闲谈的时候,不要论别人的是非短长。这种严于自省、宽于待人的观念,是儒家修养的重要方法。

      “常思己过”即重视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见不贤而内自省”都是儒家提出的有关自省的名言。

      子贡的外公蘧伯玉就非常重视“自省”,西汉时期刘安的《淮南子·原道训》有记载:“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有助于使自己内心更加安宁,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说白了,“思己过”强调的是自我管理,是自律。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对人性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知道有缺点、做错才是人生常态,故而会对他人抱以宽容和理解。但是,也有不少人拿别人的过错或失误当谈资,津津乐道,甚至是到处嚼舌根。

     论人是非危害很大,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没有好处。那些喜欢议论他人是非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以消极的情绪去对待人和事,他们总是盯着别人的短处。这样一来,就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更不会通过向别人学习取得进步。

      东汉名将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而且结交的都是一些轻薄子弟。

     马援南征交趾时,曾特意从军中写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以后再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却不可以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爱议论别人的长短,胡乱评论正当的礼法,这是我最不喜欢的行为。你们都应该知道这种行为的坏处,现在我之所以还要再提醒你们,就是希望你们终生不要再犯。”

      马援深知“论他人是非”的危害,因而告诫子侄严格要求自己,谨防祸从口出。

     不过,适当的评论别人也是正常,每个个也都会别别人评论,《增广贤文》有云:“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修养就不怕别人议论。司马光说过:“救寒无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

李白与徐凝

      中华历史上,驾驭文字能力最强的人,非李白莫属,他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李白自称一生写了上万首诗,现存一千多首,被称为“诗仙”。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喜欢剑术。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

      李白为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被人称为“谪仙人”,即被贬入人间的神仙。

      有人曾这样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李白家世、家族皆是个迷,一般认为其生于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此时李白五岁,开始发奋读书,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风流倜傥,不仅作诗无数,而且还让力士脱靴、贵妃斟酒,他看遍大江南北无数美景,生平趣事数不胜数,他的《望庐山瀑布》还让后人一直模仿。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飘烟的香炉起句,将读者引入庐山之境,自然流畅;“挂前川”的一个“挂”字将瀑布如珠帘一般悬于半空,写得淋漓尽致。

        第二句也十分惊艳,“三千尺”和“落九天”的两处夸张,似乎是引用了神话却又让人觉得真实,通过写瀑布的动态,突出了瀑布的壮观,让人如临其境。

      整首诗仅28个字,增一字减一字换一字皆不可,妙不可言。

   名气大了就会有无数人争相模仿,唐末有一个叫徐凝(今浙江桐庐县人)的人也做了一首瀑布诗,原文是: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其实这首诗歌也不差,不过是因为李白珠玉在前的缘故,就让这首诗失去了原本的颜色。

      李白有个超级粉丝叫苏轼,字东坡,他非常崇拜李白,他认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无人可以超越,他游庐山时,只敢写庐山,不敢写关于瀑布的诗,所以只写《题西林壁》。

     对于徐凝的模仿,他是打心眼里看不起的,所以就做了一首诗来打趣徐凝,诗名为《戏徐凝瀑布诗》,原文是: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东坡认为徐凝的诗为恶诗,这显然有自己浓烈的主观色彩,苏东坡自视甚高,他觉得,除了李白,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相对来说,明代文学家、诗人、“吴中四杰”之一的杨基,他对李白和徐凝的评价就客观多了,他在他的《眉庵集》中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