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徒倒戈是什么意思?

来源:趣秒懂 9.26K

意思是: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前徒倒戈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前徒倒戈

成语发音:qián tú dǎo gē

成语解释: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成语出处:《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反戈一击 查看更多前徒倒戈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郭沫若《屈原研究》:“当兵的结果,故惹起‘前徒倒戈’的悲剧,便是俘虏兵掉头,或奴隶叛变。”



前徒倒戈是何意·出自于哪?

“前徒倒戈”比喻军队背叛,调转枪口攻击自己。

此典出自《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商纣王是个暴虐的国君。人民非常痛恨他。

当时,周国是商朝的附属国。周文王励精图治,积极准备力量,决心消灭纣王。他善于笼络人心,因此许多诸侯国都背离商朝,归附了周国。

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周武王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完成灭商大业。

公元前1066年,武王率领兵士四万五千人,勇士三千人,战车三百辆,讨伐商纣王。各诸侯国纷纷起来响应。

周武王指挥大军向商朝别都朝歌,(现在河南省淇县)发起猛烈进攻,攻到牧野,(现在河南省汲县北部),距朝歌七十里路。周武王在牧野召开誓师大会,列举了纣王的种种罪状,号召将士团结战斗,奋勇杀敌。

当时,商纣王正在宫中和妃子饮酒取乐,突然听到这个消息,惊慌不已,匆忙率领七十万大军,赶到牧野迎战。商军官兵不愿替纣王打仗,战斗一开始,纣王前锋部队的士兵就,配合周军,掉转矛头向纣王杀去。结果商军大败,死伤无数,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把木杵都漂起来了。纣王走投无路,自焚而死。从此,商朝灭亡

前徒倒戈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关于前徒倒戈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1、故事:商纣王荒淫无道,对贵族比干实行剖腹观心的酷刑后,更加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恨,也引起了周围许多部落的严重不满。所以交战一开始,商军便前徒倒戈调转矛头,大杀回马枪,与周军一起直攻殷都而去。

2、含义:意思是形容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倒戈是什么意思

意思:军队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

早在核弹之前统帅们就把“不战而屈人之兵”视为至高境界。敌方临阵倒戈因此成为梦寐以求的好事。中国最早的记录似乎出于牧野之战。周武王兵临朝歌,两军未交,纣王的乌合之众就掉转戈头,“为王前驱”。倒戈一词就从这时出壳了。

拓展资料:

1. 放下武器。指投降敌方。

唐 鱼玄机 《浣纱庙》诗:“一双笑靥纔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说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 茅盾 《子夜》二:“ 日本 报上还说某人已经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2. 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

《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3. 倒拖武器。指军队败逃。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锐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忙。”《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 程远志 被斩,皆倒戈而走。” 清 黄遵宪 《过安南西贡有感》诗之三:“不信王师倒戈退,翻将化外弃南天。”

4. 把戈倒着安放,表示不再用兵。

《吕氏春秋·原乱》:“ 武王 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参见“ 倒置干戈 ”。

5. 倒持武器。

《南史·胡藩传》:“ 藩 谓 企生 曰:‘倒戈授人,必至大祸,不早去,后悔无及。’”参见“ 倒持泰阿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倒戈

"倒戈"是什么意思?

倒戈,是汉语词语,拼音是dǎo gē,释义:1、放下武器。指投降敌方。2. 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3. 倒拖武器。指军队败逃。4. 把戈倒着安放,表示不再用兵。5. 倒持武器。

相关说明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锐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忙。”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 程远志 被斩,皆倒戈而走。”

清 黄遵宪 《过安南西贡有感》诗之三:“不信王师倒戈退,翻将化外弃南天。”

牧野之战的时候,周武王一共有3000人,请问一下,商朝一共出动了多少兵力

没有具体记载商朝军队出拒的兵力,商军七十万的说法出自史记,与商周要相隔了进千年,而且多用民间遗老所述。尚书是周人所作,与克殷年代较近,其中联军的数量是确定的三万人,商军这边应该大致相当,而没有超出规模的七十万,当时商其余说是王朝,不如说是一个部落联合中的工会长,光商人一家仓促之间,是组织不起超过周人联军兵力的,只能大致推算一下,商军的人数。

《尚书·牧誓》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周人联军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总计三百辆战车,另有三百虎贲。周代战车一辆不但指车上的三人,还有跟随其后的步兵,一辆车后一百步兵,三百辆x100就是三万人。所以才有千乘万乘之国的叫法,用于形容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尚书·武成》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商人的军队人数不明,但是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这些段落判断,只能是大致相当,而不可能有七十万之巨。这里“前徒倒戈”是指前军溃败,而不是后来儒家和司马迁所谓的临阵倒戈,倒戈是拖着戈逃跑的意思。“惘有敌于我师”又是指商军在联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的意思,说明商军可能还少于联军,毕竟那时的商与其说是王朝,不如说是个各部落群体的魁首,商人一家仓促组织起的留守军队,怎么可能在数量上超过十几个国家的联军呢?司马迁以为商朝军队是他所在时代的,统一大帝国的汉军么?一个首都朝歌附近的市镇,随随便便就能拉起七十万之众,就算能,商人的武库里有那么多现成的武器装备他们么?所以才血流漂杵了,商军中只能拿木棒子,去怼武装到牙齿的战车,不血流千里才怪。

《逸周书》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

根据这段逸周书的描述,商军也是速败的,完全是一触即溃,商纣连自守的意思都没有,直接选择登鹿台焚火自杀,可见败得有多彻底。知道要消灭七十万人得打多久么?热兵器时代两边兵力大致相当,苏军多100万占优的库尔斯克战役,打了差不多二个月。淮海战役我军60万对**80万,是一年零二个月。七十万的商军即使全部倒戈,周人集中收拢,归整敌军物资三天都不够,这么富裕的时间,纣王还赶着去自焚?嫌自己活的太久了?

热门标签